(热点)接稳“科技小院”的兴农“接力棒”
本篇文章1246字,读完约3分钟
长城网评论员鲁静
去年八月是华北秋收的旺季。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在河北省衢州农村的科技小院度过了一个暑假。观察作物生长,收集作物数据,回答农民问题。他们分散在空农村的闲置农房中,与当地村民交往,开展智能农业机械、特种种植养殖、粮食高产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推广。
科技大院不同的暑假生活。新华社记者王小社
因为70年代的土改和碱改,中国农业大学和衢州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衢州县创办了第一所小型科技学院。既能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又能更好地与当地生产相结合;它也成为农村研究和服务的基地,培养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感情、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11年来,衢州已有200多名研究生完成学业,衢州农村的小科技院所遍地开花。
在衢州,一批又一批农大研究生深入一线、深入田间,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成本、零门槛的科技服务,把科研成果送到农民手中。耕地肥沃,产业升级,市场理顺,生活改善。无论是大种植园主、大农场主还是普通农民,每个人对科技和创新都有着更深的理解和追求。他们践行了解决民生困难、培养世界优秀人才的校训。
扎根基层,转过农民,立足现实引领农民,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农民挣钱。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模式使高产高效成果从试验田走向大田,不仅是扶贫济智先行的生动体现,也促进了农业科研人员在地球上写论文。过去,由于科技力量的注入,一片片盐碱地变成了金色的土地,激发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也为农村振兴增添了新的动能。
科技大院不同的暑假生活。新华社记者王小社
农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科技和人才。近年来,全国各地充分调动和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一个科技扶贫示范园区,一个又一个技术推广中心,一批批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种子开花结果,枝叶繁茂,散落在广阔的土地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育种品种提高到95%以上。硬科技引领农业提高质量和效率的效果是真实的。
科技工作者一个接一个地走下去,用知识、技术和智慧为农民和农村解决难题,传递科技动人的故事,也把他们与扶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经验和实践生动地告诉我们,在农业科研领域,复杂而深刻的成果和严谨的论文,只有转化为农民在田间能够掌握的实用技术,形成稳定、持续、长期的援助机制,才能在更大范围内体现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价值。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和一流的科学家,谁就有科技创新的优势。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要想把脱贫与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有机联系起来,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通过科技扶贫,把技术变成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为农村振兴插上农业现代化的金翼。
现代农村是一块有希望的土地,也是一个有希望的领域。在农村振兴的马拉松接力赛中,我们期待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研人员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在土地上多下新花样,为农村振兴提供强大而持续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标题:(热点)接稳“科技小院”的兴农“接力棒”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河北沧州明珠网为网友以专注态度和专业精神,向广大网民提供最新、最快、最全面的沧州新闻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沧州明珠网的编辑将为您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