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习近平引经据典谈生态文明
本篇文章1630字,读完约4分钟
[学习笔记出版社]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求是》第三期发表了题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文章,不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而且引用经典介绍了中华文明中丰富的生态文化。一起学习提高知识!
2018年5月18-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王晔/图片
总书记说。
中华民族历来尊重和热爱自然,延续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这些思想都强调要统一天地,把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自然规律办事,时不时取之,用之得当,表达了我们的祖先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
引用经典名句:
观察天文观察时间变化;观人文,才能化为天下。
资料来源:《易经》
解读: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可以了解和掌握其变化规律。只有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礼仪,才能达到教育世界的目的。
富贵是天地之道,天地互补适宜。
资料来源:《易经》
解读:学习天地运行的原理,用实际的、恰当的原理来指导人的生活和做事。
人定地法,地定天法,天定道法,道定自然法。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释义:人按地法运行,地按天法运行,天按道法运行,道按自然法运行。
不违背农业的时候,山谷赢不了粮食;如果你不能算进池塘,你就不能赢得食物。斧金随时光进山,木木不能用。
来源:孟子
解读:不违反农时,吃不饱饭。鱼和乌龟在池塘里用密集的网捕鱼之前是不会吃东西的。按季节砍树,木头就用光了。
植被茂盛的时候,斧头不会进入山林,它的生命也永远不会失去。
来源:荀子
解读:植物和树木在开花生长的时候,不能砍伐高山,砍伐幼苗,切断生长。
天时地利人和,地量合适,努力少,成功多。
来源:祁门舒窈
解读:顺应天气,判断地理,按规律办事,少劳多得。
提到法律法规体系:
宇恒系统
在中国古代,自然生态的概念被提升为一种国家管理制度,并专门设立了负责林山川泽的机构来制定政策和法令,这种制度被称为玉衡制度。《李周》记载,立山虞掌管山林的法令,是严格按事执行的,林恒掌管禁巡山麓的森林,但保持平坦。秦汉时期,御衡制度分为林官、湖官、恶官、园官、域官。于衡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保护自然的法律法规
中国很多朝代都有保护自然的法律,违者严惩。例如,周文王颁布的“砍礼拜令”规定:不损坏房间,不打井,不砍树,不移动六只动物。不如秩序者,死而无赦。
总结历史规律:
生态繁荣,文明繁荣,生态衰退,文明衰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都起源于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地区。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楼兰文明,曾经辉煌的古代,已经被掩埋在广袤无垠的流沙之下,这里曾经是水草丰茂的土地。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曾经水草丰茂。由于乱砍滥伐,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衰退加剧。自唐朝中期以来,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向东部和南部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有关。
研究说明注:
以史为鉴,可以知道变化。生态繁荣导致文明繁荣,生态衰落导致文明衰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古代生态文化、生态环境变化和文明演进中得出的深刻结论。
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了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总的来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稳定和积极的趋势。好成绩来之不易,但同时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点:成绩不稳定,稍有放松就有可能留级,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上这个斜坡,克服这个障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实践中探索规律和方法,科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应有之义。
标题:(本地)习近平引经据典谈生态文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河北沧州明珠网为网友以专注态度和专业精神,向广大网民提供最新、最快、最全面的沧州新闻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沧州明珠网的编辑将为您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