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79字,读完约8分钟
2004年12月,在市区广场路工作的市政府转移到市行政管理中心工作 这是温州市人民政府建立以来的第四次转移,历史上转移证实了温州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新市行政管理中心大楼的外观 郑鹏摄 拥挤的“第一桥时期” 1949年7月,成立不久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温州为省直辖市,成立了市人民政府 同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南游击队从起义的国民党200师长叶芳手中接管这座城市,国民党永嘉县政府的房子由中国共产党永嘉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接收,原温州专家公署的房子由浙江南地委员会和行政公署接收 他们有相应的政府机关,但新成立的市政府没有“立足之地” 第一任市长胡景王咸自嘲说:“我们上面没有瓦,下面没有立锥的馀地。” “ 当时合适的办公室不多,银行、法院、师管区、警察局、税务局等已经为主 于是勉强选择了第一桥国民党时代的合作金库 这所房子朝南,三间二层,有一个大天花板,门两边有几间平房 正副市长在楼上办公、住宿,楼下只挤了秘书、行政、人事3课,连警卫、传达员共计26人 大部分人把附近的民房租为宿舍,335,55,分散居住,不方便不安全 普华电灯企业的军队代表杨前坤一个人住在附近的民宅里,不小心,白朗宁手枪飞了,失踪了 剩下的各局科分散在市区东南西北,当然不方便 1949年8月26日,市人民政府在该合作金库正式成立,开始了市政府“第一桥时期”。 第一桥是胡同,这所房子塞满了木结构民居的山。 如果门口没有解放军士兵站着,就不太知道是市政府。 “广场路时代”的市人民政府 黄建凡摄 八间二楼一字排行 市政府需要有一点规模的办公室 到处找,喜欢墨池坊尻(巷到处)的“金台役所” 当然,政府机关早就没有了,但杂草丛生,瓦砾丛生,有一些颓废的篱笆,只能看到基础的空地 只有土地大,才能想起从前的规模大小 “金”字好像错了,应该是“町”字 这个地方大致上是镇抚司和镇守使的官厢,可能是总兵的政府机关 士兵统率一万官兵,称为一町,因此也称为“镇台” 因此,我们着手在这个政府遗迹上建设市政府的第一座办公楼 开工,什么时候落成,没有调查文件,也没有举行过开工仪式等仪式,幸好笔者有这栋楼的照片,里面写着“1951年10月,市政府办公室搬到了新造洋室,郁宗鉴拍了这张照片”。 十月二十六日 “ 二寸照片,笔者靠在楼上的扶手上,太小,头像米粒,看不清楚 笔者当时是温州市人民政府秘书处的职工 市政府在第一桥呆了两年两个月,终于得到了自己的“洋房” 其实这房子一点也不西式,但是很乡下 两层砖结构,八间房子一字排开,只有走廊,没有阳台,形状像军营 外墙土石朱的裂缝看到远处紫色的红色,被称为“红楼” 之后,变成了3楼,几年前成为市委统一战部和鹿城区妇女联盟的事务所 此后,陆续在“政府机关”盖房子,征用周围的民房 市政府的部下,慢慢集中在这里工作 现在的市文联之家,是当年最初征用的民居,机关印刷厂原来是布业公所,也是最初征用的 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市政府的“墨池坊时期” 市政府在这里呆了30年2个月,1981年12月地市合并搬到广场路,“广场路时期”开始了 这个地方原来是政府机关,样子好多了 现在,新的市行政管理中心大楼建成,迎来了“市政府路时期” 刘公池=墨池? 镇台机关旧址东边有一个深池塘,池塘边流着几棵柳树,池水与岸平,北边有诗人的祠堂。 前几天,有报道说发现了诗人的碎片,但我不知道这块碎片在哪里。 其实这里是20世纪50年代还在,三间青瓦木结构的平房,简陋,其中什么都没有 笔者有时也去看了新大楼的进展情况。 有一天,我在大楼工地前面20米左右的地方,看到了用石灰做的浅池塘。 就像在旧花园里种荷花的gok。 这个池塘深约一尺,掉到地下,大小如两个浴缸,池塘里满是污泥和落叶 工人把它撬开,折成两半,倒在洞边,露出石灰层下面的青砖 “墨池坊时期”的市政府大楼 洪水平供词 笔者说:“这是什么? ”。 “他们说这是墨池 ”一个工人回答 “他们”是谁? 笔者没有追究,大概是来参观的附近居民吧 这件事笔者一直不在乎 有人观察到这是“墨池”吗? 我不知道 但是这个池塘真的可以洗笔和砚。 蹲下身体,伸手就能到达水面(如果水充满了)。 这种池塘里的死水,不久就会变成墨水,王羲之只要浸泡池塘里的水,就能写字 镇台政府西侧紧挨着围墙有一口井,水面离地面几米 这口井口径特别大,是方形的 在西南角突出一张,墙外做了半圆形的石井栏 附近的居民不用进围墙就可以打水 镇上的大人坐在镇上的时候,出入很严格,我想在墙外开孔是平民的动作。 井壁镶着花岗岩的匾额,有阴文篆书《刘公池》。 这个刘公是谁最大的可能性是镇台,他是打井平民,值得后世纪念 笔者在墨池坊工作的6、7年间,这个刘公池没有变化,扁额也一直被埋着,有时看到附近的居民在这里打水 自来水出来了,井失灵了,是以后的事了 镇台役所旧址上的三个池塘(井)中,哪个是传说中的墨池? 现在这个“刘公池”变成了“墨池”,做了一个很讲究的井栅,旁边种了几块石碑,叫“墨池”。 铁文件如山作为证据 刘公池石版失踪,怎么向那个“刘公”解释? 不知道,他的事迹也消失了 笔者认为,毫无疑问,将“刘公池”改名为“墨池” 其中一个理由是,这个刘公池其实是井,水面离地非常远。 如果要洗笔砚,必须坐在篮子里,挂在水面上,谁这么危险地洗笔砚? 很明显不是“墨水池” 开玩笑的是,如果这里真的是墨池,附近的居民就是文化人——每个人都是肚子里的墨水 其理由之二,笔者看到的石灰做的池塘和东边的池塘至少比把井作为洗笔砚的墨池更合理吧 上的话真是杀风景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混入很多水分,消除风景勾起食欲的逆耳之言,反而是真理,古今中外,例子数不胜数 “墨池坊”市政府30年 墨池的创始人是后汉的草圣张芝 据《后汉书》记载,张芝、字伯英、陕西人、少好书、临池学书、住池塘里的水乌黑,被称为“墨池”。 以后称为“临池”写字是张芝的典故 后来的文人学士如诸葛亮、钟、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殷文圭、张旭、米元章、苏轼、曾巩、李公麟等,或在家乡,留有墨池遗迹 也可以加上王冠。 他的七绝说:“我家洗砚头树,花开薄墨迹……”。 这是诸暨墨池。 当然,有些人有这个事实,有些人有后代附会。 正如上面所列,有几个不是书法家 其中,王羲之的墨池很有名,数量也很多 他担任过江西临川内史,所以临川的学宫里有他的墨池。 他呆在绍兴府,所以山阴兰亭,戒珠寺有他的墨池。 嵊县金庭观内有他的墨池,附近天台县的华顶、白岩寺有他的墨池 苏东坡在游记中说:“蕲水城外的清泉寺旁边有王逸少洗笔泉。” 这在湖北泗水县 王羲之担任过温州太守,温州当然也不能少他的墨池 摘自《浙江通志》的叶式《墨池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右军刺温,多惠政。 政府很闲,辄回到池塘里适合那种情况。 后世在郡城东南有祠堂尸祝之 祠堂的东边是墨池,它的制法是它的水很凉,或者云是逸少聚酯砚所……”中,首先要考证王羲之的祠堂位置,才能找到墨池。 现在的墨池不是“郡城的东南”,而是在旧市街的北边,“或者云”也是不清楚的词,值得怀疑。 我们得查查刘公池怎么样了 事件相当费工夫 市委市政府在墨池坊30多年,轶事不少 例如,卜明市长聘请蒋介石厨师作为中灶勺子,徐红文副市长希望住在老屋不想搬到墨池坊的院子里,黄先川市长骑自行车放倒馒头,身边没钱向行政科借钱,金嵖轩副市长说长官的话。 然后,跟年轻人说1950年代的事,就像60年前同治爷、光绪爷坐天下的故事一样,历史悠久,遥远,不一定有趣。 (温州都市报通讯员洪水平)
来源:沧州明珠网
标题:【时讯】特稿:温州市政府四次搬迁见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组图)
地址:http://www.czndmm.com/czxw/1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