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沧州明珠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河北沧州运河区、新华区、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沧县、青县、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献县、孟村回族自治县每天发生的新鲜事。

主页 > 新闻 > (本地)一位老党员半个多世纪的植棉情

(本地)一位老党员半个多世纪的植棉情

来源:沧州明珠网作者:力洁玉更新时间:2020-10-22 23:06:02 阅读:

本篇文章5306字,读完约13分钟

河间市国鑫农村技术服务协会顾问刘春泰

自从1949年第一次实习以来,棉花种植一直是我的最爱。每天在山脊和英亩地之间徘徊,从不疲倦,从不孤独,从不沮丧,探索未知,尽情玩乐!

我1956年入党,实现了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党员,承诺在没有任何其他诱惑和干扰的情况下,为党的事业奉献一生。在我获得的众多荣誉中,我最关心和看重的是党员称号。

柳春台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却半个多世纪在田里与棉花打交道;他是个退休干部,但他放弃了安逸的晚年。他日夜在田间忙碌,覆盖8省1000多个村庄,几十万公里;83岁的他,20多岁依然激情四射,写博客,咨询,去棉田,编Re-剪报,会员快讯,天天乐此不疲。曾任省科委副主任技术专家,现任河间市国鑫技术服务协会顾问刘春台。

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多少起起伏伏。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战线的老党员,刘春台关爱农民,热爱田地,以默默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忠诚、智慧和智慧奉献给棉花推广。他亲近农民,帮助人们理清思路,驱使人们勤奋进步,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棉花,增加产量和收入。他成了棉农眼中最敬爱的专家。

一个退休干部,一个迷恋棉花种植的专家,在艰苦的条件下扎根基层,成为一个向农民传道授业解惑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刘春台在河北农业大学学习农业科技,在职期间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他几十年的学习造就了他在技术和经验上的独特优势。他认为只有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扎根农田,才能发挥个人专长,有所作为。

2002年,69岁的刘春台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感到惊讶的决定,再次去河间市国鑫农村技术服务协会(简称国鑫协会)工作,担任常驻顾问,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工作周期。

从那时到现在,刘春台每年为农业、农村、农民一线服务300多天,只下乡100多天。

去农村很辛苦。长途颠簸,天气热,不能按时吃饭;要看苗,查虫,一个一个找原因;一个村一个村给棉农讲课,有时候一天五次,晚上一次

刘春台去农村更有活力,也更年轻。他说:从1949年第一次实习到现在,种植棉花一直是我的最爱。每天在山脊和英亩地之间徘徊,从不疲倦,从不孤独,从不沮丧,探索未知,尽情玩乐!

在国鑫总会工作的15年间,他走遍了津、冀、鲁、豫、鄂、苏、陕、陕等省的棉区,走过了1000多个村庄和几十万公里的道路,给成千上万的棉农送去了技术指导。

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不能一次两次解决问题,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效。他从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这一点,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统计。接受技术服务的农民素质和能力不断显著提高,亩产棉花比未接受服务的棉田高出50公斤。

2002年,他第一次去吴桥县南定村的时候,发现因为村子周围有很多树和草,棉田里虫子的发生非常严重。之后每年都去,通过集中授课和实地示范,逐渐帮助全村人掌握了防虫、防化、钾肥使用等常规技术,棉花收成喜人。

他还记得去过山西芮城西南村。当时村里农民种棉花积极性很高,但是因为管理跟不上,产量不高,渐渐就没有人种了。第一次去的时候,我提出去实地看看。我身后全村有80辆摩托车。那种热情真的打动了我。

如今,83岁的刘春台已经无法再支撑他高强度的长途旅行,但每当农忙的时候,农民叫他的时候,他的身影还是会出现在棉田的第一线。

我还是棉花种植的学生。在给棉农指导的同时,也在学习、探索、成长。这也是种棉花的魅力所在。说起种棉花,刘春台还是有很强的求知欲。棉花生长期长,受天气影响大,病虫害等灾害多,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因素多,技术很难掌握,但越难越需要探索,种好棉花需要更多的智慧。棉农的实践不断丰富着我的知识。服役中的大量问题迫使我重新充电学习。从河北农业大学和书店买了最新的教材和专业书后,我就不停的查询、阅读、学习。可以说这15年是我学习提高最快,写文章最多,讲解成果最好的15年。在棉田里待一天,和人聊天种棉花,我很难兴奋起来。他说。

(本地)一位老党员半个多世纪的植棉情

一个深受农民爱戴的老人,一个不忘自己首创精神的人,一个把群众放在心里的党员,用自己的奉献和责任在田间竖起了一面飘扬的旗帜

我是1956年入党的,但实现了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党员,承诺一生致力于党的事业,没有任何其他的诱惑和干扰。在我获得的众多荣誉中,我最关心和看重的是党员称号。刘春台说了这话,也照做了。党给了他无尽的动力,他也用行动说明了党员的感受。

棉花的生长期集中在6、7、8月份,这是酷热难耐的时候。只要棉农给他打电话发短信,刘春台总能及时赶到。

吴桥县方庄村的农民严永喜仍然记得,2006年,他给棉田浇了太多水,过早赶上了雨,导致了这种疾病。刘春台听说了,就去他田里说不要来了。恐怕没有希望了。但是,刘春台趁着午休,直接去他的棉田视察。回来后,他在电话里指导他如何杀虫。这片棉田奇迹般的恢复了,秋后丰收。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方便指导农民,刘春台自己种棉花试验田。只要不去农村,他就会骑自行车到这个离住处三公里的棉田,呆上几个小时,记录数据,观察新的变化。就是在这三公里外,他被车撞了三次。幸运的是,每次他都挽救了这一天。国鑫总会会长卢表示,明年他们将把实验场搬到工厂,决不能让刘老再出事。

国鑫棉花研究所所长徐冬勇经常陪同刘春下乡。他回忆说:刘老虽然83岁了,但精力无穷。只要去农村,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总是第一时间去棉田,掌握第一手信息,为棉农尽快提供解决方案,减少损失。每次给棉农讲课,他从头到尾站着,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能听得很清楚。

刘先生,喝一杯,然后去田里。谢谢你。我们先去田里吧。

刘先生,太阳太毒了。让我们在阴凉处休息一下。

不,棉农以后还要上课。先生,现在是中午十二点多。让我们吃饭看看。

不要着急吃饭。先去田里。你一刻也不能耽误治疗虫子。

每当刘春下乡讲学、帮助棉农解决问题时,这样的场景就会重现。他从不在一个地方呆太久,以免给农民增加负担。有一次,刘春台去衡水市谷城县后屯村棉农赵庆根的棉田视察病情,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已经是午饭时间过去了。兄弟,你从来没有和我喝过水,吃过饭。今天这么晚了,请让我邀请你一次。70多岁的赵庆根苦苦哀求,刘先生又无法拒绝,只好在村子附近的小饭馆里吃了顿便餐。临走的时候,趁赵庆根没注意,放下饭,向下一个目的地跑去。

(本地)一位老党员半个多世纪的植棉情

由于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棉花已经成为最危险的种植作物。除了市场因素,内陆棉田也大幅下跌。农民首先要考虑收入,不能太累,也不能太苦。于是,刘春台把思路转向了减少投资,规避风险。

南皮王思镇的棉农刘振洋是一个大棉农。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棉花亩产量一直保持在200公斤左右,种植棉花的积极性日益下降。了解后,刘春台以刘振洋为重点指导对象,每年都去他的地里,经常打电话询问棉花的日常管理情况。为了减少刘振洋的投入,还指示他一个个使用农资,只更换了一种农药。从过去的四五元一亩地,到现在的一元八亩地,一年能省近千元。在刘春田的悉心指导下,刘振阳的棉田亩产达到了375斤,成为了知名的高产田。

(本地)一位老党员半个多世纪的植棉情

农民是最可爱最单纯的人。你对他们好,他们也会对你好两倍。当刘春台在陕西蒲城县棉田里忘不掉导的时候,突然下起雨来。国鑫的党魁、当地农民魏文脱下夹克给他穿上;在他忘不掉去衢州县东圃的时候,棉农霍永春看着他站着讲课太辛苦,亲自给他做了一个马扎:刘老师,你以后可以出去带,哪儿都可以坐;他忘不了,每次讲课,台下几十人甚至几百人都沉默不语,每一双眼睛都充满了关切和渴望;他忘不了衡水等地棉农彭书鸿、梁、王等赶到河间给他80大寿的情景

(本地)一位老党员半个多世纪的植棉情

刘春台认真记下了棉农发来的短信、信件和网上留言。几千条消息,几万句话,都是他的认可和由衷的感谢。每次看到这些笔记,心里都暖洋洋的,心里充满了无尽的力量。刘春台说。

83岁的刘春泰,从来没有忘记过做一个党人的誓言。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个伟大的名字:每年,他都会拿出一些积蓄,捐给灾区和穷人;签署《公民遗体无偿志愿捐献》和《协议书》,将遗体捐献给河北医科大学进行检测研究;在河间国鑫总会党支部,为党支部建设和党员应急使用支付了10万元的专项党费。

他是阅读材料的创始人,也是作者和编辑,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潮流引领者,他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职位来为棉农提供技术和正能量

2002年9月,刘春台来到国鑫总会第五个月,开始为棉农创办科普读物《会员通讯》。因为他发现,国鑫这个拥有6万多棉农成员、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仅靠技术人员把技术送进村庄、家庭,是无法满足棉农需求的。

这本小册子每月出版三期,每期150份,并免费邮寄给国鑫的每个成员团体。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532期。每期两三篇文章,大部分是刘春台写的,每年都是他编辑。除了根据棉花的播种和生长季节介绍棉花种植知识和施肥、用药、定苗等实用技术外,他还将选择一些管理良好的成员棉田,跟踪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其他成员可以按照这些棉田的做法管理自己的田地,就好像身边有一个老师手拉手教一样。会员快讯也成为棉农最喜爱的读物。很多文章被棉农抄袭摘抄,部分文章被专业报刊转载,影响力越来越大。

(本地)一位老党员半个多世纪的植棉情

南皮县棉农刘振阳告诉记者,凭经验种棉花之前,简直就是瞎子过河迷路。看了会员通讯,按照上面的教学方法管理棉田,每亩棉花增产100多公斤。特别是这几年雨下得很大,别人田里的棉花疯长,病虫害严重。我的23亩棉田,按照会员快讯的指导控制喷洒时间和剂量,现在长势很好。

为了利用好网络平台,占领新的舆论阵地,满头白发的刘春台,努力学习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知识。2009年5月,他在农民网上注册了自己的博客。从此,他有了更快更广的交流、服务、宣传平台。

当时已经76岁的刘春台,在经营博客方面并不逊色于年轻人。他坚持每天发表文章,除了转载平时阅读收集的精品外,还自己写植棉文章。这种形式的科普更加及时快捷,受到棉农的热烈欢迎。很快,他就在帖子数量和人气指数上位列农民互联网博主前五。

登录刘春台的博客,通过他发表的4133篇博文,你会发现这位80岁老人匆匆的脚步:

6月27日,东光县大正、侯莉、后店、大石、流口江等5个村;

6月28日衡水市古城县后屯村、泾县;

6月29日,南皮县宝官屯村、焦山寺村、柴庄村;

在那三天里,他去了十几个村庄的几十个棉田观察棉花的生长和病虫害的发生,当场给棉农提出建议,并在博客上发布了他发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张卫华在种植棉花增收道路上的探索”、“东光棉田的最初问题”、“草蛉出现的高峰事件”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日益多样化,各种错误思想和言论频繁出现。针对这一现象,刘春泰认为,要加强积极宣传,让更多的人正确理解和准确理解党的重大政策。

在国鑫总会的支持下,刘春台创办了雅俗共赏的《再剪报》。每天不断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50多种报刊杂志,从中挑选出思想性强、可读性强、具有潜移默化的向善效果的文章,涵盖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励志故事、科学常识、健康知识等内容。

再剪报每月出版4期,每期10余篇精选文章,发给12个产棉大省的中国农业技术协会棉花委员会400余名成员。从选材、剪辑、印刷到发行,所有的工作都是刘春台一个人完成的。截至2017年9月,已发行738期。2012年6月,《再剪报》(合订本)获河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老干部局联合颁发的纪念建党90周年老干部作品展二等奖。

有些人想知道他的时间从何而来。每天早上五点,他准时起床,然后花40分钟完成一套健美操。这套练习是他自己编的,不仅动作身体各个部位,而且不是很激烈。多年来,他坚持自己一定要身体健康,为棉农多做点事!到了7: 30,该看书看报了;晚上7点以后,看“新闻联播”,看两个小时各种报刊杂志,然后安排“再剪报”、“会员快讯”,写博客。总会有时间挤的。早晚对我来说都是最宝贵的时间,只要我从不在家里停留,从不被打扰。刘春台说看书整理资料其实就是一种休息放松,心无旁骛。我最怕的就是发呆,无所事事,会导致胡思乱想,身心疲惫,浪费生命。

(本地)一位老党员半个多世纪的植棉情

进入2017年,刘春台突然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他和妻子老了,女儿身体不好。也许有一天,因为自己或者家庭的原因,他无法继续从事这份工作。

现在只能抓住每一天!在刘春台眼里,不超过1米高,不超过12、13个枝杈的小棉纺厂,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和技术。我们完成不了的,就要代代相传!老人说起这个,有些无奈,更多的是不情愿。

但谈话一转,老人们对棉花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到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培养一支农业、农村、农民的队伍。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大有可为,棉花发展大有可为。棉花种植进入新时代。下一步,我将改变以前单独作战的方式,更多地依靠各种组织,建立更多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将知识和技术传递给更多的农民

刘春台获得过很多荣誉: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个人、河北省离休干部、十大老年金星,但眼前的老人却像一个正宗的农民。他的皮肤略黑,身体很瘦,像一个普通的棉花,不高也不直。他只在棉田深处扎根,秋天开出别样的花!

标题:(本地)一位老党员半个多世纪的植棉情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河北沧州明珠网为网友以专注态度和专业精神,向广大网民提供最新、最快、最全面的沧州新闻资讯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沧州明珠网的编辑将为您删除。

沧州明珠网介绍

河北沧州明珠网怀着“立足沧州、服务沧州、形象沧州、发展沧州”的宗旨,为您提供最新沧州新闻资讯,沧州各县动态,沧州人事考试信息,沧州社会新闻,沧州旅游景点等。以专注态度和专业精神,向广大网民提供最新、最快、最全面、最详细的新闻报道,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为人民群众提供迅捷实用的信息,让百姓能够及时获知惠民政策,沧州各区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