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很难抗盐碱,但千千千千万万有情怀的种子,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把坑坑洼洼的盐碱地变成平原沃土。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帮助河北衢州从千年盐碱地改造成米良川的故事,就像一个看得见的哲学,写下了科技为人民服务、科学为国家服务的生动诗篇。
屈州历史上遭受过旱、涝、碱、盐之苦。春天,它是白色的,夏天是水的。它只听着铙钹声,却没有看到谷物返回仓库。这是一个即使老鼠路过也会流着泪离开的地方。自1973年农大学生来到衢州最盐碱地张庄村建立碱处理实验站以来,46年来,农大师生通过改良土壤处理碱,造福衢州,继续推进科技兴农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自己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土地上,把自己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扎根于衢州的农业大学生无疑是这一要求的积极实践者。
写一篇祖国土地的论文,让民生兴旺。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成为物质力量。衢州的巨大变化是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充分掌握和正确使用。衢州人民回忆,46年前,农大学生们脱下裤子,拎着自己的行李,带着泥水走进村子;他们和老百姓在一个锅里吃饭,满身泥巴和汗水在盐碱沙滩上爬行。农业大学的师生们所追求的,是利民、惠民、富民、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声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农业大学师生的事迹启示我们,要推进科技创新,用科技为国家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作为科技创新的立足点。
写一篇关于祖国的论文,学习靠它。从最初的土壤改良到碱处理,再到帮助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再到促进产业化经营和绿色发展,农业大学师生始终着眼于衢州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科研创新服务于农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实际需要,让学习走出学习,散发出强烈的实践之光和科技之美。穷到可以知道,但要鞠躬实践。科研不仅仅是学习中的创造,更是实践经验的凝结,广大的基层土地恰恰有取之不尽的科研素材。知识分子如果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在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上,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做出贡献,他们会有很大的贡献。
论文写的是祖国,人才才能靠。46年来,衢州实验站走出了农业大学的两位校长和三位院士,培养了50多名教授和500多名研究生,为当地贡献了5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起源于衢州的科技小院模式遍布全国,让300多名研究生长期在农村和农业企业应用知识,成长为懂农业、懂管理的科研人才。纸总是很浅,一定要练。广阔的领域是最好的教学课堂,也是最广阔的成功舞台。衢州农业大学探索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丰富了培养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
一片美丽的森林越来越薄,但涓涓细流在河流中诞生。农业大学师生忧国忧民,解决发展困难,以实际行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赋予科研强大生命力,书写祖国美好生活。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牢记使命,用科技为国家服务,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不断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我们必将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伟大梦想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来源:沧州明珠网
标题:(本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人民论坛)
地址:http://www.czndmm.com/czxw/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