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09字,读完约6分钟
[个人名片]
张红彦: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衢州实验站副站长,在衢州工作生活十年。他参与的科技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获得2016年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创新榜第一名。
记者刘建营
4月27日,在中国农业大学衢州实验站,安静的院子里弥漫着阵阵清香,泡桐树枝上的丁香花正在灿烂地绽放。张红彦作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衢州实验站副站长,在这里生活了10年。他不仅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了生产第一线的科研成果,还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北京到衢州,扎根探索新课题
2009年3月28日,张红彦、王冲等37岁的青年教师来到衢州。无独有偶,这也是史元春、辛德辉等老一辈农业成年人来衢州改土治碱的年代。与他们的前辈不同,这一次,他们的使命是如何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打破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在中国农业大学,张红彦和他的老师们已经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地区粮食产量的增加是建立在过度开发水资源、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基础上的。以生态环境为代价。从长远来看,不仅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还会造成农田板结、土壤酸化等环境问题。如何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
在此之前,来的比较早的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林在衢州白寨乡建立了一个实验区。每次在电话里,李晓林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鼓励张红彦:下来到村里来,在那里不仅实验有效,而且你吃得好,睡得香。
从北京的农业大学校园到河北平原南部的小村庄,他在精神上为生活条件的差距做好了准备,但他在田间的实践能力令人恐慌,这一度使他停止在大学课堂上谈论侃侃。
农民听说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要来,以为我们都明白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村民每次下乡进村都会提出各种农业技术问题,比如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等。农民需要全科医生,我们只有专业知识。张红彦回忆道。
要搞学习,一定要在真言上带头,这是从老一辈农业大学生身上学到的科研态度。他总是拿着一个小本子记下自己不确定的问题,然后通过电话询问这个领域的同事,然后把答案反馈给农民,跟踪服务效果。他还虚心向县里的土壤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学习。慢慢地,他不仅在他研究的小麦和玉米地里钻得越来越深,而且很容易处理蔬菜和果树生产中的常见问题。
现实的问题使一个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成为一个具有相当操作能力的实践专家。
40培训,通过最后一英里的技术推广
今年4月17日,邯郸市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田间会议与会人员深入衢州县王庄村西部麦田,了解农田氨气排放新技术效果。张红彦和他的学生的现场讲解引起了与会者和周围农民的极大兴趣。
在中国农业大学衢州实验站,张红彦科研团队通过实验探索出一套粮食高产高效技术应用体系。科学测土、配方施肥、良种选择和规范化管理,有效促进了节水、节肥、增产、增收。如果全面推广,效益会非常明显。
虽然试验田取得了高产高效,但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即使在与试验站隔着一堵墙的土地上,作物效益仍然平平。
如何让先进技术到达现场?
2009年底,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学院成立。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小理工通过组织教师和研究生常年深入生产线,有效破解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为农民服务,先把自己变成农民。张红彦说,作为第一所科技学院——白寨乡科技学院的负责老师之一,张红彦在这里和学生一起吃饭、生活,白天和农民一起下地,晚上进行培训。
训练的最佳时间是晚上8点以后,训练内容要简单好记,最佳时间控制在40到50分钟内。每次训练,张红彦都精心准备ppt,并试图通过图片阐明技术要点。由于大部分受训者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张红彦和他的同事探索了零距离、零门槛、零成本、零时差的40人培训模式,并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面对面培训。
植根于农村的真正服务,张红彦结交了许多农民朋友。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至少有70-80个农民朋友,很多都成了铁哥们。通常,有些人会跑到十几英里外的科技园区或实验站,只是为了让张红彦和他的同事们品尝他们自己的水果和饺子。
把农大的衢州精神传递给新一代农大人
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是农业大学生中最年轻的一代。衢州县作为科技学院的发源地,已建成8所科技学院,留有23名研究生。
作为农业高校的学生,一半来自城市,一半在农村,但很少做农活,这是农业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张红彦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农业大学新录取的研究生不得不在小科技学院生活和实习一段时间。在与农民的接触中,学生不仅感到知识的缺乏,而且培养了他们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感情。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研究生扩大到本科生。
在与农民打交道之初,很多学生听不懂当地方言,有时在走访调查时受到冷遇,不知道如何回答农民的问题,会产生心理落差。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张红彦就成了学生的心理咨询师。王小毅是原亚村科技小院的二年级研究生,在这个城市长大。刚到小研究所的时候,她对农村的旱厕和蚊虫叮咬很不适应,有一次打电话给父母哭诉。学生们的情绪变化是从学习日志中记录下来的,张红彦和老师们及时介入并耐心地指导他们。如今,王小毅不仅是亚村科技学院的前院长,也是村里最受欢迎的农业大学生。
从田间发现问题,扎根生产,研究解决方案,进而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是一代代农业成年人不变的使命。张红彦介绍,曲周县于去年10月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确定的第一个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来源:沧州明珠网
标题:(本地)中国农大的“曲周故事”人物篇②张宏彦: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地址:http://www.czndmm.com/czxw/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