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1字,读完约2分钟
本报记者周扬通讯员王温岭
进入沧县镇南地村,村里的一位专门技术管理员安正在带领农民给稻田换水。这水里还有蟹苗。白天气温高的时候,这些小螃蟹就窝在耕地旁边的水渠里,到了晚上气温凉了,它们就爬到稻田里去活动。他告诉记者,这些小家伙现在长得很好。
安余明,63岁,唐山曹妃甸人,有几十年的稻田蟹养殖经验。今年年初,他和另一位老乡被南地村挖出来负责技术管理。
南地村位于沧县、青县、黄骅交界处。村里有1200多名村民,耕地1万多亩。这是一个纯粹的农业村庄,食物依赖天气。然而,与大多数北方村庄不同,南地村有许多坑和池塘,交错的水道,这给了这个村庄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天条件。
这里的土壤是纯红色粘土。60年代我们村有水稻种植经验。47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振强指着稻田告诉记者,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对土壤和水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土壤ph值在4.5-5.5之间,是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壤。因此,今年村里聘请了种植水稻的技术专家,规划了200多亩低洼地,种植了富硒水稻,建成了富硒水稻基地。
富硒大米不仅保留了普通大米的所有营养成分,还具有许多特殊的保健功能,如提高人体免疫力,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袁振强说,按每亩500斤计算,一亩地能给农民带来近万元。
依山傍水。南地村的创新发展理念其实落在了“水”字上。为了充分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增加产量和收入,经村里调查,在水稻上栽培了500公斤稻田蟹苗。
对于南地村来说,稻田养蟹的初衷不是为了增加噱头和吸引眼球,而是为了增强农民增收的内力。袁振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往年中秋每公斤70-80元的价格,从清明节到中秋节,如果一切顺利,一亩地可以给农民的腰包增加不到700元。
为了使村里的水利工作更加顺利,村里的两个委员会多方奔走,花钱修建了沧浪渠门、余庆屯门等水利设施,使沧浪渠成为天然水库。同时,10000多亩农田铺设了灌溉管道,成为干旱可灌溉、涝渍可排的高标准农田。
谈到南地村的未来发展,袁振强表示,要抓住沧州推进全球旅游的机遇,依托该村集体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好水资源,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建设集种植采摘、滨水观光、体育休闲、科教养殖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使该村成为大家休闲的好去处,让当地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致富。
来源:沧州明珠网
标题:(本地)南堤村的“水文章”
地址:http://www.czndmm.com/czxw/2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