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36字,读完约3分钟

龙华县仙六路村扶贫作坊的故事

安华汇在扶贫车间缝制被褥。河北日报记者陈保云照片

1月12日上午,龙华县八大营乡鲁牛村东边的一个小农舍里,不时传出笑声。透过新房子闪亮的玻璃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个女人在缝纫机周围谈笑风生。

短发圆脸的女子叫杨艳,龙华县爱心联盟发起人,仙六路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我今天是来学经典的。杨艳拉着女主人安的手说,安姐8个月赚了1.3万,是大部分女职工的两倍。这种体验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很多人的收入可以翻倍。

我是来学美术的,安姐姐忍不住教我。干练而又苗条的余·握着安·的左手,不肯放手。

好了好了,别以为我啰嗦,我有什么就说什么。丰满的安笑吟吟地说。

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感恩。谁也没想到安没有先讲缝纫技术,反而讲得有些道理。

安虽然已经50多岁了,但他是仙六路村的新人。

一个华汇家庭过去住在4公里外的峡谷里。地虽薄,野猪野鸡常来,庄稼不如种的好。一气之下,20年前,她和丈夫在田里种树,一家三口去北京谋生。

由于不熟练,年龄大,这对夫妇只能靠体力劳动打零工。我付了水电费、房租和孩子们的学费,但我一年到头仍有两只手空空。

老房子年久失修,屋顶成了危房。她的家庭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贫困家庭。

2018年,异地扶贫搬迁给流浪家庭一个安全的栖身之所。花了27万买了一个宅基地,在中心村盖了一栋亮眼的新房。不算政府补贴,我交了不到5万。

有了新家又增加了新的烦恼:建房成本不小,身体不好,不能做重体力劳动,收入完全靠爸爸和老婆。

一个华汇人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这一点,并为之担忧。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挣多少钱,补贴家用。

2019年3月,夏扶贫攻坚战拉开帷幕,安率先报名。

当你住在新房子里,挣了工资,就忘不了党的恩情。安华汇感激地说,工作总是比别人更有活力。除了参加技能培训外,安回家后总是要刻苦练习几个小时。很快,她掌握了各种服装缝纫技巧。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要明白工作就是为自己工作。安·华汇接着说,有些人认为作品是给别人看的,质量好坏无关紧要。其实这也是一个穷根。

我也是这么想的。余夏海惭愧地说,难怪它也是缝衣服的。你8个月赚了13400,我只赚了3400。

搭好舞台,自己唱。安姐姐,春节后你得帮我去别的村讲课。杨燕表示,车间订单需求供不应求。去年有60多人就业,工资70多万。如果每个人都像安一样努力工作,村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裕。

我觉得我说的不难听我就去。安华汇说,小康之路最好有很多。

全县留守人口近2万人,大部分文化程度低,年龄大。这个群体在就业和扶贫方面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郝仲达表示,围绕这个难题,龙华在自家门口建了一个扶贫工厂(车间),以实现本地贫困人口的就业。

据统计,龙华县有杨艳这样的扶贫作坊(微厂)58个,带动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贫困人口503人。

离开安慧华家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扶贫车间墙上的两个红色大字特别醒目:先脱贫,靠自己致富。(河北日报记者陈保云、严志国)

来源:沧州明珠网

标题:(本地)【新春走基层】河北隆化县:贫困户成了“最牛女工”

地址:http://www.czndmm.com/czxw/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