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8字,读完约5分钟

作者:程亚文北京学者

韩国端午节注册的成功,是“刺激”中国人应该考虑的事情,不仅仅是如何认真保护自己的文明遗产,还关系到文明遗产的国别认识和中国和整个亚洲世界的命运,确立更合适的时间和空间感觉。

韩国江陵端午节申请保护世界遗产后,中国媒体发表了一点评论。 总体来说,对这个事实的反应是合理的,认为这是“承认这个文化的所有人的荣幸”(《韩国端午节成功后想起了什么》,《新京报》11月26日社论)。 但是,回顾这一年,围绕韩国端午节的申遗,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在各种媒体中沸腾,也有人强烈担心“属于中国”的端午节有被韩国“抢夺的可能性”。 这种声音现在还在网络空间里播放。

韩国成功“抢夺”是在中国之前的端午节,这个事实是不可改变的。 中国媒体祝贺这一点,有人嘲笑这只是阿q心理,是自我安慰。 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正如一点评论所指出的那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与自然遗产有不同的独立性,可以为很多国家和民族共享。 韩国“遗产申请”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申请端午节遗产保护。

但这还不是第一。 其实,把端午节按国家区分的认识方法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 很多人习惯性地一口主张端午节是“中国”的由来,当然在国际上应该首先被认定为中国的一切。 怀疑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思维,寻求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自古以来的传承。

端午节的背后实际上关系到如何理解东亚世界的历史。 21世纪初东亚世界的民族国家林立,各国民众有确定的民族国家意识,国家的政治身份非常明确。

但从历史上看,这个地区受“天下主义”文化以前传来的影响,实际上是文明体,维持地区间“国际关系”的是越来越多的文明认识,而不是国家认识。 东亚受同质文明的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意识在这个地区长期存在。 例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在历史上有以“中华”自居的经验。

从这个角度来说,端午节这样多个东亚世界的节日,不仅有国家的性,也有地域性,虽说端午节来自现代中国的领土范围,但不能认为端午节属于中国。 端午节是东亚世界的共同创造,现在被称为不同民族国家的东亚各国共同拥有,迅速发展,丰富了端午节。 这就像汉字一样,本来是“中国制造”,但同样流向四面八方,经过各方面的改造,反而影响了“中国”。 现在中国人不熟悉的很多中国汉字和用语来自日本汉字及其用法,可能会让很多人吃惊。

【时讯】新京报:跳出中国看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

端午节等东亚世界共有的以前的节日和汉字,现在分别冠以“韩国”姓“日”姓“中”被视为自然,是因为东亚世界成为一体的状态和意识,自19世纪以来逐渐被打破,从“相互关联的世界”开始 这个离散前期标志着殖民地统治下不同的殖民者分别殖民化,但自20世纪后半期以来,摆脱殖民地统治后,建立了相互独立、政治、经济、文化界限有意明确的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概念是我们解决端午申遗问题时面临的障碍。 建设高度成熟的民族国家,是今后相当长期许多东亚国家应做的努力,具有历史正当性。 但是,世界遗产之争和其背后反映的民族主义思想的两面性,也提请东亚世界的政治家和民众注意,在此基础上,与欧洲世界自20世纪后半期以来形成经济、政治共同体的经验一样,超过了一部分民族国家,是相关有序的地区 东亚世界作为民族国家体系的现代状况,尽管自己选择的要素彼此结盟,但越来越多的东西是在外来压力下应战的“现代性”结果,而不是“自愿秩序”。 东亚世界上普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民族国家后,如何着眼于这个地区从以前就一直流传着革新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已经浮出水面。

【时讯】新京报:跳出中国看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

实际上,在经历了20世纪后半期以来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之后,在这个地区的很多国家,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以前就流传下来的自觉性在提高。 在此基础上,从知识生产方面来说,一点国家,特别是韩国历史学家,近年来提出了打破国家历史的记述方法,以东亚为历史和地理单位考虑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问题的韩国,日本的一点大学还分为文、史、哲分家的西方学科 这种历史的重新整理,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的东亚。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在没有走在这个良性潮流前面,我觉得这有点遗憾。

近世以来,由于必须直接面对外来列强等,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倾向于“无视”亚洲,梁启超鄙视黑种和红种,认为只有黄种中国人才能与白种抗衡。 在梁漱溟的视野中,只有中国、印度和西方文明,其他亚洲世界一望无际。 现代中国人如何构筑亚洲意识,如何把21世纪构筑成不仅仅是中国人,而是所有亚洲人的世纪? 韩国端午节注册的成功,是“刺激”中国人应该考虑的事情,不仅仅是如何认真保护自己的文明遗产,还关系到文明遗产的国别认识和中国和整个亚洲世界的命运,确立更合适的时间和空间感觉。

来源:沧州明珠网

标题:【时讯】新京报:跳出中国看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

地址:http://www.czndmm.com/czxw/1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