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98字,读完约14分钟
1979年1月1日,海浪一如既往地袭击海峡两岸。 但是,全世界都观察到影响海峡两岸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文件异常发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诉说台湾同胞的书》中,宣布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
这一《诉说台湾同胞的书》,与前几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第三中全会的涉台政策的提法紧密结合。 在第十一届第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取代了长年累月的“台湾解放”口号。
《诉说台湾同胞的书》提出了考虑、尊重台湾现实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以合乎情理的方式处理台湾问题,通过两岸协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等主张,并且,只有受到关注,才能“早日实现通航通邮”
两岸的“三方”被主张是在这个时候。 但是,两岸的“三方”作为客观的诉求,由来已久。
在台湾海峡深处,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海底电缆静静地躺在泥沙中的1887年的一天,连接台北淡水和福建川石的海底电缆开始在两岸之间发送电报信号。 1975年,最后出现在台湾海军水道图后,完全没有痕迹,逐渐被遗忘。
福州市连江县琏头镇码头
2003年3月22日,星期六。 清晨,两岸“三方”采访组从福州市连江县琏头町出发,前往30海里以外的川石岛,寻找海底电缆的遗迹。
川石岛位于福建省江口的北岸,离福州只有30海里,离马祖只有15海里。 因为形状和“川”字相似,故名川石岛。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海上航行,小岛出现在眼前。 曾经去川石岛询问海底电缆的陈道章先生,尽管已经80岁高龄了,但还是亲自给采访组带路。 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浓浓的树荫遮住了阳光,山花盛开,就像避暑胜地。 谁能想象这个面积只有3.8平方公里的小岛担负着两岸通信的历史呢?
越过山顶,下到了大海滩上。 在坚硬的礁石上,清晰可见宽10厘米的沟,从山上延伸到大海。
福州市马尾区政协前副主席陈道章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和当地老人在一起。 他们说这是电缆沟。 即使看了,电缆也是用金属扭曲合成的,所以需要保养。 容易氧化,在淹没中生活很难氧化,可以保持很长时间。 ”。
据一位陈老先生透露,有这条电缆沟,结合海图等资料,作为川石的淡水海底电缆从这里进入大海,向东经过马祖,通过北纬25度和26度之间到达淡水。
台湾淡水莎伦海水浴场
福建的采访组去川石岛找海底电缆后,台北的采访组想去淡水莎伦海水浴场,在淡水中找到海底电缆登陆的地方。 70多岁的林义华老先生从出生以来就一直住在这里。 据他回忆,小时候,他在现在的淡水邮局附近有一座大楼,当地人叫“海水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毁。
台湾淡水居民林义华说,屋顶的拐角不见了,电线杆和铁塔不见了,那个小时间,专业发射的都被炸毁了,矮的也被炸毁了。
几十年的岁月可以抹去海底电缆的大地痕迹,但不能抹去历史的记忆。 根据史料,川石-淡水海底电缆工程于1887年7月开始,9月中旬铺设完成,电缆全长117海里,花费了大洋22万两。
福州市马尾区政协前副主席陈道章说:“这条电缆是我们中国人用中国人的力量铺设的,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条海底电缆在川石和淡水两端的陆上部分都被破坏了。
2001年,陈老先生在找海底电缆。 福州电信部门有人见过这条电缆。
福建省连江县琏头镇电信分局局长赵忠元回忆当时的情景:渔夫出海捕鱼时,十几年前捡到了这根电缆,后来又放下了。 我们根据这条线索,从那个方向,我们雇了船打捞了十几天,然后发现了电缆。 退潮的时候绑绳子,然后涨潮的时候上来了。 然后锯了锯,拉了起来。
被拉上的这根电缆现在放在福建省电信企业的陈列室里,它的存在表明当时的中国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两岸通信。
实际上,从三国时代开始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贸易活动没有停止,但到了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国共内战中败北,退到台湾,形成了海峡两岸对峙的局面,人员往来和通邮、通商、通航全部中断。
抱着“和为贵”的想法,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毛泽东说“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前后”。 被这句话感动,很多国民党将军通过各种途径回到了大陆。 当时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的回归更引人注目。
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的台湾政策总结为“一纲四目”,首先提出了开放两岸交流交流问题。
70年代末,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中美正式建立了邦交,这些为两岸关系迅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1978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第三中全会的决定,把党和国家事业的要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与此相呼应,大陆的对局政策也出现了很大的调整。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诉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了两岸之间进行邮政、通航、经济交流的主张。
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的对局员工乐美真表示:“在两岸建立一定的联系是最重要的,人民之间的联系必须是船、飞机、信件、电话,至少是人民之间的联系。” ”。
《诉台湾同胞书》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文件形式发表后,交通部、邮电部、对外经济贸易部、民航总局等有关部门相继发表谈话,发表相关措施,积极推进两岸“三方”。 并且有关部门制定了两岸“三方”的计划方案、实施方案和管理方法,加强要点港口和机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两岸“三方”做好了充分准备。
中共中央对台湾实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员工乐美真说:“我们交通部首先采取了措施,我们远洋船队首次通过了台湾海峡。 在此之前,我们的船队绕过台湾的东南部,经过巴士海峡,进入正常的国际航线。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第一次通过台湾海峡,安全地通过了。 当时还很有意义,对促进两岸缓和起着很大的作用。
厦门战地观光园有空气大喇叭,在两岸严重的军事对峙期,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用它呼吁金门。 1981年9月30日,金门的国民党驻军听到了女主播熟悉而亲切的声音。
播音员陈菲菲:金门同胞们,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指出,海峡两岸各族人民迫切需要互相交换音信,亲人团聚,开展贸易,增进理解。 我们提议双方共同为开展邮政、通商、通航、会面、旅行以及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便利,达成有关协议。 这是大陆首次确定“三方”的概念和文案。
中共中央对台职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斯特:两党平等谈判,第三次合作,这是小平的思想,这是突出的,反映得最强烈。 二是“三方”的问题应该放在相当的位置。 实现祖国统一,与台湾两党平等谈判不是件容易的事。 实现“三方”是比较容易的,而且这是当务之急。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企业记者华莱士进行了谈话。 美国鼓励、说服和接触台湾和大陆的“三方”,以增进海峡两岸的相互理解,双方可以进一步商谈统一问题,为实现统一问题创造条件。
祖国大陆确实向台湾方面传达了迅速发展两岸交流和交流的一系列“三方”主张,但当时的台湾当局非常谨慎。 在《呼吁台湾同胞书》发表四个月后的4月4日,蒋经国在国民党内的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对大陆的“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三不政策”。
来自大陆的善意没有得到台湾当局的回应,但这些政策像投入的巨石一样,在台湾人民心中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中共中央对台职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斯特:多个退役军人平时坐在一起,一提到家乡就流泪,河南人一起去用河南话在那里说。 为什么我们不能回家,回家见面? 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家里通信?
而且台湾当局的领导人蒋经国也受到很大的压力。
蒋经国秘书冯沪祥想起了当时的情景:民众大多给他写信。 其中有几封信,用哭着诉说的口气对经国先生说。 他们这么老了,当时蒋老带去了台湾,现在蒋老死了,如果他们不能再回自己的家乡看亲人,他们也在台湾老死了。 他听了之后,发现整个表情非常沉重,表情非常集中,他的心里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一年后,台湾当局宣布开放退伍军人回大陆。 这次开放,就像洪水打开了闸门,势不可挡。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孙晓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势头正在迅速发展。 因为符合人民的愿望”。 所以到1990年为止,只用了两年多就来了。 我记得200多万人。
1988年8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成立,当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解决两岸关于“三方”的事务。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孙晓郁:我们还成立了“三方”领导小组,最初由台湾负责,当时我在那里主导,加上相关的部分委员会。 当时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在中央的指导下,制定两岸通航,第一通航的整个文件。
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 这是大陆方面为开展两岸经济、事务性协商而专门设立的机构。 在此之前,台湾设立了海峡交流基金。
1991年2月,台湾当局发表了《国家统一纲领》,避免了两岸民众对“三方”的现实需要,使“开放两岸直接邮购、通航、通商”进入中等阶段。
1992年7月,台湾当局颁布了《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对两岸海上、空中通航问题制定了严格的规定。 两岸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不得进入对方区域,对违反规定的台湾人员处以从罚款到判决的处罚。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张五岳回顾,《国统纲领》制定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制定后,气氛比较好,但没有得到比较积极的推动作用。
台湾当局犹豫地看待“三方”问题,采取限制性措施,但祖国大陆依然采取善意、务实的态度,寻求共同点,推进两岸“三方”进程。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发表了“继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奋斗”的重要谈话,两岸直接邮政、通航、通商是两岸经济快速发展和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两岸同胞利益的所在,完全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介绍说,这份著名的文件是我们党和政府从事对局的纲领文件。 “江八点”全面提出了现阶段处理台湾问题的一些重要主张、政策和想法。 这是因为其中极大地推动了包括“三方”方面在内的重要进展。
但是,刚出现的两岸交流的良好势头被后来的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破坏了。 认为官位稳定的李登辉,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开始在岛内营造“台独”的气氛。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杨开煌: 1995年初,元月30日,江主席提出“江八点”,给两岸带来非常善意的消息。 今年4月8日,李登辉也在台湾提出了所谓的“李六条”来应对,其实是为了阻止“江八点”释放的善意。
1995年5月,李登辉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表演讲,公开表示台湾是“主权独立”的政治实体。 李登辉创建“两个中国”“一个中国、一个台湾”的政治企图很明显。
1999年,李登辉又公开发表“两国论”,两岸交流、对话、商谈基础消失,两岸关系急转直下,进入低谷。
台湾淡江大学教授张五岳:在李登辉第二个任期结束时,无论是在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还是在1999年“特殊两国论”之后,两岸关系的气氛似乎都起着比较负面的作用,但在“三方”议题上当然是大的
2000年5月20日,民主党上台,陈水平就职。 面对来自岛内各界的要求“三方”的强烈呼声,他口头表示开放两岸的“三方”,另一方面,不断放出“三方”会威胁台湾经济的“边缘化”,通航会威胁台湾所谓的“安全”、“三方”所谓的“公权力”。 给台湾民众的“三方”热情泼冷水。
最典型的是2002年5月9日,陈水平说金门大担岛,两岸的“三方”是必走之路,但不久,两岸的“三方”和直航不是台湾经济的“万灵丹”,而是台湾人对“三方”的期待过高。 祖国大陆就“三方”进行了民间协议,针对各自确认的主张,陈水平主张在与岛内工商界会面时,任何形式的直达都会危害到所谓的“政府公权力”的行使,否定了民间协议的可能性。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吴能远:这些变化,在台湾当局自己看来,“三方”也必须执行,认识到不可阻止,但由于其意识形态的反复,必须故意将“三方”作为泛政治化的解决而加以阻碍
陈水平正在改变的说法,形成了台湾民众的声音和鲜明的应对,也是对他一贯诋毁“重视舆论”言论的一大讽刺。
最近,陈水平当局提出了“两岸直航三个阶段”,发表了“判断两岸直航影响”的报告,单方面开放了“两岸货物迅速化”。 对此,台湾媒体评论说,这些只是为了缓解民众的压力,为陈水平2004年的选举投票。 陈水平当局夸大两岸直航对台湾“安全”的影响,泛政治化两岸直航问题,多混合化,在“一国”框架下谈论两岸直航,主张两岸航线国际化,这些给两岸直航带来了新的政治障碍
事实上,两岸民众对两岸“三方”的呼声越来越高,决不是陈水平一人或台湾当局所能左右的。 因为两岸的“三方”是关系到台湾民众福利和利益的大事。 另一方面,两岸的“三方”可以节约时间,节约经费和经营价格,另一方面,陈水平当局不接受中国,因此几乎不接受“九二共识”,无法打破两岸关系僵局,台商和外商在岛内投资意愿下降,多数 转移到大陆和香港等地迅速发展,台湾股市、汇市下跌,失业率上升,台湾经济衰退,台湾人民渴望通过两岸“三方”缓和关系
但是,面对来自岛内的批判和日益下降的经济形势,陈水平提出了“走自己的路”、“一边一国”等“台独”的言论,希望由此转移民众的视线,抑制“三方热”的势头。
但是,岛内民众对两岸“三方”的呼声并没有因陈水扁的态度而下降,反而日益高涨。
近年来,为了两岸早期直接实现“三方”,大陆方面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灵活的政策。
2002年5月,关于台湾当局首次表示可以通过民间团体咨询两岸“三方”,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发表谈话,欢迎台湾工商界咨询。
从2001年1月到2002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发表了多次谈话,两岸“三方”本来就是经济问题,不应该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干涉,只把两岸“三方”看作一个国家内部事务,民间、领域、。 钱其琛强调,为了把两岸经贸合作提高到新水平,应该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2003年3月1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参加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继续大力开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推进两岸直接“三方”,世行祖国大陆三方政策连续一致
来源:沧州明珠网
标题:【时讯】两岸三通的由来
地址:http://www.czndmm.com/czxw/13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