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85字,读完约14分钟
台海危机的影子,在1996年春天,通过馀光诗中的“一湾浅海峡”,终于停在罗大佑的“美丽岛屿”,歌手柔肠说:“沧海遗珠啊,眼球像火一样燃烧,追进故乡的梦里,回到故乡……黄昏后,断层的 眼泪美丽的岛屿,为你出生而哭泣。 ”。
转眼间10年很美,普通民众在悲情和激昂中一天比一天清楚,民生的考虑在两岸的政治画像中到底占了几个位置,“往来断断续续,出现了阴阳的面孔。 多情美岛,认真改变虚拟意”。 10
年间,台湾社会走出军管权威后,伴随着“民主自由”后的认可危机、文化割裂、缺乏公平的痛苦。 就像大陆人在引领国家变革的改革方向上奋力前进一样,一切探索和经验中的乐和创伤,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脚步声不规则,一点一点地响着。 但是,人们看起来缺乏互相共鸣的理解。
每个地区都像台海两岸一样,有政治对立但民间交流频繁且越来越紧密的矛盾。 这巨大的张力,在台湾人的思想中充分表现出来。 海峡这边对应的是两岸经贸交流数据逐年不动声色地上升,毫无疑问的眼神。
回顾“登上云层中遥远的喜马拉雅山,投身波折的海峡”,站在中华文化的高度,将对文明的责任和普遍价值的信仰投影在一衣带水之间,人们认为最终“停止忍耐”不是两岸的交流冲动,而是政治家的功利欲望 “统一意志”集中在一个民族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自信之上。
在实务和相互包含、尊重下,历史终于会过去。 《反分裂国家法》已经不在哥哥和弟弟的po墙上画红线,除非台湾做法律台独,否则法律会维护和平。 台湾独分子的行为可能会酿成暂时的危机,继续麻烦,但危机是转机,两岸人民抬头向前的姿态,梦想着共存共荣的未来。 ——刘阳
台湾海整合未来
□杨锦麟(香港)
1996~2006年,整整十年台海关系风云变化,中华民族仿佛再次经历了宿命的轮回。
一个民族隔海分割统治的历史,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最终的结局是哥哥和弟弟的po墙,是剩下骨肉还是非常泰来,都是大喜?
十年对局的政策牵引
过去十年台海关系的起伏,在1995年除夕拉开了序幕。
1995年1月30日,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大陆涉台系统共同举办的迎新茶话会上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继续奋斗”的谈话(江八点),4月初,李登辉相应发表了《六点角度宣言》
同年5月2日,美国众议院以396票对0票,5月9日参议院以97票对1票的特点,通过了李登辉访美决议案。 克林顿政府迫于国会的压力,进行了琴弦变更,改变了当初不允许李登辉访美的约定,允许李登辉访问美国。 6月9日,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的“欧林讲座”上发表了“民所欲为,在我心中”的文案,提出了“台湾有中华民国”等鼓吹分裂的言论和主张。
大陆很快作出了强烈的反应。 1995年仲夏后,大陆陆续在台海发射了6枚导弹,接着在福建省粤海沿岸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 这就是有名的九五、九六台海洋危机。 危机震撼国际社会,震撼台湾海峡,美国也做出反应,向台湾海峡派遣两个航母战斗群……10年前的台湾海危机最终暂时和妥善解决了,但其危机直接和间接的诱因至今未排除,酿造、发酵、积累
10年后的2005年,在“江八点”发表10周年之际,中央对局决策系统出现了新的人事和政策传承。 “江八点”与历史上所有的对局政策一样受到尊敬,进入历史文献名人堂,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政策纲领,得到充分肯定。 但是,胡锦涛关于对局业务的四点大致是意见(胡四点),北京承前启后,在新形势下对应两岸关系的具体指导性文件,具有不可替代的牵引功能。 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成为两岸关系的新政治交流,成为比较有效地抑制台湾独霸势力推拉带来的危险、利令引起的昏迷的“利器”,国际政治势力公开介入台湾海局势,成为台湾独霸势力的 从北京立法者的角度来看,《反分裂国家法》第8款中,用非和平方法处理台湾问题的三个前提和定义似乎是“最后的防火墙”。
没有人想看到两岸最终骑着兵戎见面。 特别是新一代的中国领导人,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致力于自己和平的崛起。 那个决策层已经多次在国际重大场合做出承诺和宣言,被北京的政策智囊团总结为“对外寻求和平,内部寻求和谐,寻求对局”。
2005年台湾在野的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及无党籍者李敖先后访问大陆,被认为是大陆寻求台湾和解、结善缘、赢得台湾民心的新尝试。 人们总结胡锦涛主导的对局政策为“从水到水路,循序渐进”、“积极进取,不生病,积极努力”。 实践表明,《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不仅恢复了两岸政治交流和游戏的主动权,还为台湾独霸势力划定了明确的红线,还恢复了“维持台海现状”的发言权和解释权。 连战、宋楚瑜等大陆之旅,是构建两岸新的对话信息表达平台,新的尝试,是争取台湾社会主流舆论认可的努力,也是对岛内台独势力的战术包围。
为了寻求对台湾的和解,首先要求台湾民众、大陆当局和主要舆论的和解,其次要求与台湾维持和平稳定的政治势力的和解,再次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一小撮极端的台湾垄断势力。 而且,谋求矛盾转换的事业,现阶段赞同分裂和分离理念的人最终放弃既定的角度,改变两岸政治整合前景的认识。
这种要求两岸和解的新想法是以空气量、气概、慷慨为怀的胸襟,以往也有,但不像近年来那样明显,这是与时俱进的进步。 中共中央决定对局高层,在发表“胡四时”之前,他亲自登上当时还活着的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被认为具有“寻求益国”的政治意义。 汪道涵是含有“一个中国”86字含义的创造者,在胡四点和中国共产党对局政策近年来的正式表现中,86字含义已经纳入决策的基础,成为现在对局政策的不可分割的副本,更被认为是时代的进步。
“台海关系”的美国因素
北京以来,转移到对局政策的实践中,首次见效。 其中两个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底台湾的“三组选举”中,民进党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挫折。 最近,陈水平提出了“废统一论”,故意冲突北京和华盛顿对局政策的容忍界限,试图制造新的台海危机,但实际上也是台独焦虑症的情绪排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表明了去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战略变化,以及向重要的决定构想和指导思维的转变,开始符合客观实际,接近,事实上面对问题,表现出罕见的自信和冷静。 这个陈水平急一个人的步伐越来越快,追求一个人的心情只能越来越烦躁,向左冲,寻找新的突破来保护自己。
众所周知,没有美国的介入,就没有所谓的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上的政治游戏,第一是与美国的游戏。 朝鲜战争后,美国改变了对局战术的构想,公然介入台海局势,把蒋氏父子抛弃于利用。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进行了对局政策所需的战术修正。 “中国会统一,但不是现在”是1978年美国讨论对局政策后的结论,该结论至今不仅对白宫和五角大楼对华政策的决定思考,对台湾朝野政治势力的思考和两岸关系政策的价值评价和政策思考也直接或间接 最新的实例是马英9的“终极统一论”,民进党实务派近年来的思考起点和阶段性结论的获得,多多少少折射出了与实际相似的思考痕迹。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因素总是有的,只能直视,没有必要回避。 五九六台海危机逐渐平息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和十三亿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有更深的印象和体验。
今年初春,陈水平提出“废统一论”时,中海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访问华盛顿,中美双方就这一危机问题进行了协商,启动了预防危机发生的协调机构。 一个月来,解体家认为,中美双方明显发挥合作和分工作用,分前后进攻,有默契。
国际注意者指出,现在中美两国有着前所未有的高度战术默契。 首先,进入21世纪以来,美中双方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 国务卿赖斯说,美中关系是目前冷战以来的最高时期,因此解决美中重大利益有高度共识。 这个结论和她前任鲍威尔一致。 胡锦涛主席去年在美国与布什会谈时呼吁中美两国共同维护台海局势的和平与稳定。 这次围绕陈水平“废统一论”的危机、危机管理和危机的解决过程,美国的表现不充分,重要的不是他对陈水平没有足够的制约和管理能力,而是美国在这个时候完全放弃台湾,或借用台卡 这是美国留下的手,留下这样的手,向陈水平频繁索取价格的机会。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台海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一是美国坚持多次废除国统会和纲领,只是停止运行和适用。 二是美国陈水平亲口说“陈七点”,再次向美国重申过去的承诺,华府要求台北“修改记录”。 三陈水平承诺不改变现状,两岸未来任何形式的关系都要迅速发展(即包括统一期权),遵守宪法规定的宪政程序。 这些都是北京现阶段必须看到的,对于美国牵制陈水平的能力的判断,我相信北京还需要进一步的注意和判断。 毕竟,这是第一次。
争取岛内民心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直接介入台海局势以来,北京对台政策的基调始终把握着和平方法的处理方向,60年代的“一纲四目”、70年代末期的“一纲四目”的发表、“叶九条”的发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明确 这些在“胡四点”的表现是尽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诚意,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现在北京依然不动,不受各方面的干涉,矢志不移。
80年代以前,中共对台湾问题的和平需求是基于内战状态的继续,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可能性和主观期待,也影响了80年代前后中共对台政策的第一决策指导构想。 1995年以后的两岸关系,多次出现重大起伏是由于一些人为因素引起的重大错误除了一贯的美国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台湾内部的政治生态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促进其政策目标不是追求和实践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任何可能性。 因为即使实现了第三次国共合作,也要受制于台湾政治民主化的新情况和气氛,被台湾主流民意的价值观所驱动。 比如国民党已经失去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权地位,成为在野政治势力,能否夺回政权还没有决定。 实时重新获得政权,台湾社会的政治布局,政治势力依然多次支持台湾独特的角度,这也是客观的现实。 这意味着今后台湾和大陆的任何政治整合过程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个现实。
经过近20年的政治民主化洗礼,台湾告别了军事权威体制,长期执政的国民党也在失去政权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体制的蜕变和政党变革。 台湾民众在多年不同层次的选举过程中,已经利用自己手中的选票,表达个人的民主选择意志具有习性,这种舆论变迁和公民社会、民众自主意识的提高和提高,也是赢得台湾民心的关键。
也就是说,50年来台海关系的交流,除了国共内战的继续、中国内政的性质之外,其实已经对国际政治势力的介入、海外外交注入了地区安全稳定的杂文事件,台湾内部政治生态本质意义的蜕变,台湾很多舆论都出现了
北京近年来作为对局政策中最大的战术调整,不是刻意强调统一日程,而是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获得台湾民心,促进两岸交流,增加往来,解决敌意,划定红线, 决定的思考点是对台海关系的本质,以及当前两岸关系相互作用的现实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进行重大的战术和战略调整和转变,这些调整和转变服从和平崛起或和平快速发展的战术全局。 台湾问题的处理,不再是某个历史阶段的急功近利。
把渐进的统一进行到最后
这是2006年早春,陈水平的“废统一论”引发的台海危机,到目前为止,北京的危机管理和应对依然是“不平坦跳舞”的基本内容,在冷却解决过程中也显示了阶段性的增压力量。
除了极小部分学者的发言外,决定及执行当局在没有情绪反应的陈水平“228”正式宣布中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后24小时内,中台办、国台办发表第三项声明,对陈水平个体提出政治定性,“终统”之风 北京的危机解决和危机管理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面对这样的危机,把握节奏,把握节制,不急躁的应对表明,北京高层不打算通过陈水平的有意挑衅,改变多次用和平方法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导。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特点和解决台湾问题的决策风格表现为“盘马曲弓欲不发”。 “马曲线”的前提是具有足够的威慑力和打击对方的能力和实力,不诱发的关键是分寸捏、力量把握、含威不生气的重复,马上皱眉发怒,不属于“不战而使人屈服的兵”的边界和范畴。
既然和平还是共对局政策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由于陈水平的多次挑衅没有发出杂音,我们对现阶段及未来台海关系的迅速发展前景抱有什么期待呢?
没有一个大国,或者具有第二次核反击能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家,其国土被强制分割,被列强巧妙地夺走,眼睁睁地远离。 这么想的话,至少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 革命者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也就是周恩来生前多次强调的“台湾问题,求我”的深刻含义。
1995年,1996年剑拔弩张,台海战火纷飞的历史是否会在10年后重演,看北京领导人的政治智慧,看台独势力的有意牺牲,很少见到自信冷静,在任意时间和平崛起的战术轨道吗
几年前,我在拙文中指出,迄今为止,北京对台政策的思考逻辑和框架以“和平不在绝望的边缘,决不轻易行使武力”为主要调。 中共高层内部没有所谓的急统和缓统问题,主流的思考方向还是“适应”。 适应是指统一的行动根据形势迅速发展,由条件、时机决定。 现阶段的台海两岸似乎还处于“单独不可避免”的状况,这可能是决战前夕的短暂间歇,也可能是对峙过程的继续。
应对渐进统一渐进的台独,继续创造“适应”的水成为水路的条件,排除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将渐进统一进行到最后,也许是解决现在和未来台海危机的最好选择。
台湾海没有战争,中美两国在台湾海交流和台湾问题上的游戏并不意味着已经告一段落。 也有新的考验、新的课题、新的烦恼、新的麻烦。
就任美国国务院东亚副助理官的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柯庆生早些时候说,如果中国加快民主化进程,对美国来说是好事,但也是台湾独大的噩梦。 中国当然不会按照美国人的主观意愿计划自己的未来,但人们预见两岸关系未来前景的思考点似乎需要简单地超过遏制台独的水平。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危机是转机
市民社会,台湾去哪里
瘸子阿平恢复“深绿”
漂流的十年
十年,台湾商人西进演义
关于农业:风云下的融合双赢
另请参阅:南风窗
来源:沧州明珠网
标题:【时讯】聚焦台海危机:解析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地址:http://www.czndmm.com/czxw/12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