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738字,读完约19分钟

对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解释,范围上也有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的区别。 本文所称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更具体地说,目的
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系统化的。 根据其外延的大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关于社会形态整体的规律性,例如原始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等第二层次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一定社会形态下的具体社会制度 本文所称的“体制(体制是长时间稳定的制度)”是指第三阶层的范畴。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我国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如果从1978年开始已经经过了20多年的历史。 从时间上看,大致经历了三个迅速的发展阶段。 下面分阶段叙述。

(一)第一阶段( 1978~1992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第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代。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改革也在不断前进。 混乱无论如何对文化事业来说,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是首要的。 从文化体制来说,第一是回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体制。

新中国文化体制的建立有几个优势:一是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区的文化体制建立的二是这个体制在建立过程中首先借鉴苏联的模式。 三是这样的体制适合当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四是这样的体制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体制下诞生了多部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人才。

在这个阶段文化事业实现了复活和空前繁荣。 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新剧《曙光》、报告文学《哥特巴赫猜想》为代表的作品,报道了新时代春天的到来。 之后,文学有“伤疤文学”、“反省文学”、“寻找文学根源”等。 美术有“星画展”“八五美术运动”等。 电影有《老井》、《红高粱》,在国际上获奖。 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和复活都是基于原来的文化体制。

随着复苏和繁荣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也日益突出,不适应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不适应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在整体布局上,对应行政管理体制,建设专业文艺团体,反复设置,浪费人的财产。 从结构上来说,单一的公有制,所有文艺团体在国家财政包围的分配方面,严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不演戏,演几次戏,演出水平的高低(作品水平的高低)都与收入无关。 在人事制度中,没有正常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机构臃肿,剩馀人员过多,行政化,机关化,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不太发挥等。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文化体制成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快速发展的重要任务。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致贺词,提出了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事业迅速发展的一系列指南。 对文化体制改革来说,这番谈话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正如邓小平深入论述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一样,为明确政治问题与文艺问题的界限提供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保障。

这个阶段已经确定并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1980年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认为:“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很多,对表演艺术的迅速发展和提高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合理的改革。” 会议确定“坚决逐步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 1983年国务院《政府事业报告书》提出,文艺体制有领导,需要逐步进行改革。 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提高作家、艺术家的思想艺术素质,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这个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中首先取得了如下进展:①调整艺术部门和艺术团体的布局。 198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要求改革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数量过多、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大中城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简化,重复设置的院团合并 ②模仿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以在文化机构承包经营责任制为推进第一文案改革,处理系统死亡、吃大锅饭等体制弊端。 然后实施了文补文、多业助文等改革措施,处理了文化单位出现的经济困境。 ③实施“双轨制”改革。 1988年国务院在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和198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文艺进一步繁荣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实行“双轨制”的具体改革意见。 即,一条轨道是得到国家支持的少数全民制院团,另一条轨道是多个全制艺术团体。 国家主办的全民制艺术表演团体必须少而精,这些院团必须代表国家和民族艺术水平,具有实验性的或特殊的历史保存价值,或少数民族地区。 许多艺术表演团体实行许多制形式,由社会的各种力量主办。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这个阶段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文化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地位得到承认。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功能的多样性和丰富,文化的产业属性逐渐显现,以营业性舞会和音乐茶座为发端的文化市场越来越活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文化市场也没有必要,有也不合法,没有被承认。 1987年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关于改善舞会管理的通知》,正式赞同营业性舞会等文化娱乐经营活动。 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了文化市场的概念,确定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大体和方针。 这标志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1989年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立文化市场管理局,全国文化市场管理系统开始建立。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二)第二阶段( 1993~2002年)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文化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注入活力,也促进了文化自身的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这个时期,人们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重复改革开放的道路,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改革”成为文化快速发展的基本方针。 1996年14届6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中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 《决议》认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改革的目的是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优秀作品,多优秀人才”。 强调改革必须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文化快速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要区分情况,分类指导,整理国家、单位、个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国家的保证点,鼓励社会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格局。 《决议》充分反映了国民当时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认知水平。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这个阶段对文化体制改革来说,有两个象征性的文件:一是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第十五年计划的提案》,其中第一份中央正式文件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表明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承认及其地位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以前对文化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单一的,文化只是与“事业”、“从事”联系在一起,文化是意识形态,喉舌,阵地,教育手段,娱乐形式。 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除了上面的属性依然存在外,还有其产业属性的一面,其价值规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指部分行业)。 从80年代“文化市场”概念的提出和承认到现在“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和承认,反映了我们对文化自身快速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和地位的承认丰富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副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建议”只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但文化分为“事业”和“产业”两个部分是不确定的。 第二,200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了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信息出版局《关于深化信息出版广播电影行业改革的几点意见》。 《意见》总结了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集中反映了当时的认知和思考。 《意见》以文化体制改革快速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集团化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在宏观管理体制、微观运行机制、政策法律体系、市场环境、开放结构五个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创新,进一步增加实力 强调必须加强党对信息出版、广播电影行业改革的领导,始终掌握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推广对业务的审查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豁免权。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这个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中首先围绕以下几个要点进行了探索:一是深化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根据不同的优势,建立健全的激励竞争机制,努力增强生命力和活力。 例如,情报机关以提高信息推广的质量为中心,调整组织结构(过去的内部分工参照政府事业部门的对口设置方法),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改善推广报道,改善新的激励机 这些改革措施增加了信息报道的新闻量,增强了时间长度,大大提高了信息拷贝的权威度、指导性和可读性,报纸发行量逐年上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逐渐提高。 艺术演出院团主要进行演出补助金改革和评定聘任制改革二是培养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具有完整的运行机制,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健康,活跃有序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初步建立了包括文艺演出市场、电影电视市场、音像市场、文化娱乐市场、文化旅游市场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 三是文化管理部门加大自身改革力度,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四、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建立了有利于文化机构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的保障机制。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这个阶段的文化事业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充满活力。 据统计,1990~2002年,中国报纸从1576种增加到2111种,增加了34%,总印刷数达到了351亿份。 各种期刊从6078种增加到8899种,增加46%的图书从74973种增加到154526种,全国建设了大型书城,各种形式的连锁店4000多家,图书网站7万多种,图书销售额增加了12倍 广播电视广播机构从1000套增加到1988套,广播节目复盖数从645套增加到1777套,电视节目复盖数从512套增加到1047套,广播和电视的人口复盖率分别从73%和80%增加到90% 从无到有有线电视,全国客户达到了9000万人以上。 2001年中国音像市场销售总额达到200多亿,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1000多倍。 但总体来看,这个时期的迅速发展主要是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扩张。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这个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大力推进依法管理。 据统计,这个时期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和中央文化管理部门陆续制定和发行200多个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或部门规则,包括舞台艺术、信息出版、广播电影、网络、文化经济等多个行业,如《著

建立文化集团是这个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2002年初,包括中国广电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文化集团成立了70多个,从地区来说,涵盖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经营的主要业务有新闻集团38家、出版集团10家、发行集团5家、广电集团12家、电影集团5家。 电影改革建设了30多条电影院线。 这些集团的建立,有利于探索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快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出优秀的作品和人才。 但是,要组建团体,构筑方法在行政能力上统一、资源单一等,有点不足。 群体有一定的形式和相应的组织结构,但没有发生根本的性质变化。 集团定位不明确,有多个事业型集团,事业和产业功能性质有交叉,在实际事业中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三)第三阶段(截至2002年)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十六大以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首要任务和实施重点进一步确定。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事业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积极探索、大胆试点、顺利推进。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进一步深化,思路更加明确,方向更加确定,做法更加细致,步骤更加具体。 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说,十六大首次强调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迅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确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大体上结合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促进快速发展,整理政府与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创新文化 十六大还提出“加快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几个问题的决定》又进一步深化和确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 首先是以人为本,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快速发展观,进一步强调文化建设在三大文明协调快速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术性地位,大大提高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快速发展观的重要方面,科学 这为在新的背景下研究和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其次,《决定》还说,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领域自律、企业事业单位依法运作的文化管理体制 第三,《决定》分别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公益性文化事业部门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经营性文化机构要创新体制,转变机制,面向市场增强实力。 第四,提出了其他方面改革的要求。 要求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充满活力的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体制。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快速发展,形成大规模文化公司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决策”确定了第一次提出文化体制改革要形成大规模的文化公司集团。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命题。 这也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个“解放文化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提法,对我们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更深,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决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迅速发展。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消除制约文化快速发展的体制障碍。 ”。 “多次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统一,把文化快速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的诉求,促进人的全面迅速发展上。 》强调文化体制改革要以体制创新为重点,增强微观活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法加强管理,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 《决策》还要求加强文化快速发展战术研究,牢固制定文化快速发展纲要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文化体制改革在理论上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改革实践有很大突破,最重要的是试行事业进展顺利。 2003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根据党对深化十六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专门研究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 全国有包括北京、重庆、广东、深圳、沈阳、西安、丽江在内的9个省市和39个推广文化机构参加了改革考试。 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事业,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进行探索,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准备。 现在这些考试单位根据要求,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快速发展为主题,以体制创新为重点,增强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社会主义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的主体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文化事业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精品、人才多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现在文化体制改革最紧迫的是重建国有文化市场的主体。 难点是处理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换企业改革问题,真正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牢牢抓住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快速发展。 目前改革实践中第一有三种情况:一是将广告、印刷、发行、电视剧等常规节目制作部分分离,转换为公司,面向市场经营良好,接受集团指导监督,确保正确的经营方向,为主要行业服务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印刷中心为考试单位,建立多产权现代公司制度的。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用股份制改造广告中心,由集团控股,使经营骨干持有股票。 二是整体要变成公司。 例如,中国对外演出企业和中国对外展览企业改建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从过去的事业性质整体转变为公司,浙江、广东、西安、沈阳等电影企业也整体改建为公司。 解放日报新闻业集团的《上海学生英语报》、文汇新民联合新闻业集团《上海星期三》等报纸也改建为公司。 三是一步一步,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 例如,北京儿童艺术剧场直接实行股份制改造,上演了戏剧《迷宫》,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北京歌剧舞厅企业改革进一步,由首都旅游集团控股,新成立了歌华集团、北京电视台、北京三奇广告有限企业共同投资的北京歌剧舞剧有限责任企业。 《中国证券报》和《计算机报》等报纸也在摸索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迅速发展、自我约束。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改革在融资行业也有突破。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投资融资过于依赖政府,投资主体单一,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渠道不畅,影响了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十六大以后,文化部门陆续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取消了限制,鼓励民营公司投资文化行业。 现在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多文化行业投资的第一力量。 据统计,2003年全国制作了197部电影,其中民营企业投资了60部,在2004年上半年生产的100部以上的电影中,民营企业参与制作的占80%。 每年1万部电视剧中,民营企业投资20亿元以上。 民营电影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力量。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一点文化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了对资本市场的融资。 到目前为止,在深、上海两个资本市场上市的50家企业关于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板块。

【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文化体制改革也加快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大剧场、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6个大型文化项目相继进入了第二期扩建和整体维护阶段。 这几年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 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文化管理部门也进行了自身的改革,逐渐形成了以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为首要目标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文化行政管理系统。 文化行政管理机关的管理方法主要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直接到间接、从以前传来的行政管理到依法管理逐步实现承认、抓住活动主要是抓住宏观调控、抓住政策研究、社会监督和公共服务 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对推进依法行政事业,促进文化行政管理方法的改革和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全面而严重的影响。 相关主题:文化体制改革

来源:沧州明珠网

标题:【时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

地址:http://www.czndmm.com/czxw/1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