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0字,读完约2分钟

(人民日报,1月2日)

大量生动的网络热词涌现出来,就像一条奔流千里的河流,泥沙。在混杂的网络用语中,有很多低俗的网语,格调低下,格调不雅,比如尼玛泪。为了捍卫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神圣性,人们有必要对网络术语进行筛选和规范。
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表达工具,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情感认同,反映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这就要求我们的语言创新要契合弘扬正能量、传达真善美的价值观和向上风格。亿万网民是感知社会变化、善于表达情感的敏感而聪明的群体。他们不能低估网络语言的创造力和贡献。但是,语言毕竟是一种文化生态,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人气不代表低俗。网络用语的使用和传播也需要遵守一定的界限和底线。违反公序良俗的失范戏谑,势必玷污语言文化的神圣与纯洁。
始于2006年,历经十年。通过网友推荐、专家评议、网上投票等选择环节,不仅是选择描述一年的特点、记录社会变迁的关键词,更是对嘈杂的网络语言进行筛选和点评。摒弃不雅观、不文明、不雅的粗俗用语,沉淀贴近民意、格调高雅、充满活力的新鲜词汇,不仅能起到纠正误解、把握网民创新民族语言活动方向的引领作用,还能为拓展书面语、丰富词典内涵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比如今年的大实力和设定小目标,就透露出乐观向上的文化心态。
低俗粗糙的网络词汇的流行,不仅损害了汉语的纯洁性和美感,也大大降低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品位。不能止于市场的漫因,传统媒体的管制不严、缺乏筛选也难辞其咎。一些传统媒体为了表现出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的脚踏实地的态度,不惜降低新闻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盲目迎合潮流、求新求异,希望以网络流行语甚至粗鄙语言来打击眼球和哗众取宠,这不仅损害了媒体品牌的外部形象和内部质量,也直接影响了作为媒体基础的社会公信力。
传统媒体具有引领价值取向、净化语言生态的文化使命,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因此,在使用和推广网络语言时,要求其不要盲目追求“一视同仁”的主义,而是要建立防火墙,添加过滤器,保持自己的地位,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避免网络语言低俗化的把关人。

(热点)别让粗鄙网语拉低文化品位

来源:沧州明珠网

标题:(热点)别让粗鄙网语拉低文化品位

地址:http://www.czndmm.com/czxw/1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