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60字,读完约2分钟

本报记者杨金丽韦广智的照片报道

6月10日上午,我走进沧县纸坊头乡前营村沧州农林科学院科研试验基地,几名科研人员正在滚滚麦浪中收割小麦。王伟戴着帽子,全副武装,是农学博士。阳光和土地像普通农民一样打磨着她。只有当她谈到培育的苍麦系列小麦品种时,才能感受到她非同寻常的对话。

农民耕种是为了收获;我们种地是为了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培育和筛选更好的小麦品种。王维说。在实验基地里,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小麦种植在不同的地块上。她指着身边的一片麦田说:这是仓麦6002,我们自己培育的小麦品种。施基肥后,在鞋底储存土壤水分,保证出苗后,不再人工浇水,用于测试耐旱程度。这是沧麦6005,也是一个适合贫瘠盐碱地环境的小麦品种。适合在沧州等盐碱地区种植,目前推广良好。走了一小段路后,她来到了另一片麦田。她指着金黄色的麦穗,让记者知道她刚才看到的麦田有什么不同。这里的小麦看起来更饱满。王伟笑着说:这是我们正在培育的耐盐碱新品系,但还没有走出实验期。目前只能说是一种新的小麦材料。一个小麦品种,通常经过至少10年的测试,很可能成功并作为一个新品种推广。

(热点)一个“沧麦”品种十年科研艰辛

小麦收获后,晒干。实验基地的小麦烘干也不同于农户。不同品种的小麦应该在不同的地区晾晒。要不是陪同采访的农科院研究员,我们都不敢相信收小麦和干小麦的人都是农学专家:牛,一个戴水桶提小麦的,是个育种女硕士;赤脚走在麦田里的王,是一位农业机械专家;正在收割小麦的黑人王薇薇正在当医生;还有实验设计于亮、尤振国、杨洪春和实习生赵月,他们本应该在一个稳定的岗位上退休

年复一年,他们代代相传,努力培育适合当地生长的小麦新品种。

等小麦成熟了,其他试验田就忙起来了。在棉田,来自农田效益研究所的专家正在进行棉花萌芽期的最后定苗工作;春播干青贮玉米处于拔节期;在森林果园里,枣花芳香,杏子黄色

来源:沧州明珠网

标题:(热点)一个“沧麦”品种十年科研艰辛

地址:http://www.czndmm.com/czxw/10097.html